阅读历史 |

赝太子 第115节(3 / 3)

加入书签

问:“你这在忙什么?”

&esp;&esp;“啊?”书生不防这时有人进来,吓了一跳,看看不认得,却油然而生亲切感,笑着:“你有点面生,有什么事,等我忙完了——你去火炉那里坐坐,有烫的酒。”

&esp;&esp;“能成,起效了。”苏子籍心中一动,烤了烤手,见两个喝酒的没有起身,也就没有过去,还是问:“小弟苏子籍,才过来入学,兄台这在忙什么?”

&esp;&esp;“原来是才过来入学,我说么,大学上舍、内舍的人都见过,没有见过你——我叫邵思森,侥添上舍,故来作事。”本来打搅,邵思森会有些不耐烦,但这时却遇到了朋友一样,随口答着。

&esp;&esp;第202章 争夺名额

&esp;&esp;苏子籍默默点首,太祖立制,继魏之太学,制订“太学令”,推行三舍法,所谓三舍就是外舍、内舍、上舍。

&esp;&esp;外舍生不能住在太学内部,得在外面习读,须纳“斋用钱”,才能在太学内就餐,贫者减半,要是成绩好,经公试、私试合格,参考平日行艺,升补内舍,就住到太学内部的宿舍,并且免交斋用钱,也就是说,免费住食。

&esp;&esp;内舍生每年考试一次,考试成绩和当年公、私试分数校定皆达优等,为上舍生,就可不经过县试、府试、省试,直接参与会试。

&esp;&esp;并且学校内部,虽有祭酒、学丞、主薄、博士等,但琐事是由上舍生来办理,不仅仅不需要交纳斋用钱,还每月有“斋补钱”,等于领了薪水,提前享受官员待遇。

&esp;&esp;才想着,邵思森已将一笔记完,吹干墨,叠了上去,笑着:“学弟,事情办完了,你有什么事,只管说罢!”

&esp;&esp;苏子籍见到他忙完了事,态度热情,就没有多废话,直接将令牌递过去,重申了下:“双华府苏子籍,前来入学,这是推荐令。”

&esp;&esp;听了这话,不仅仅邵思森一怔,就连烤火的,二个二十左右学子,都惊讶的抬起首。

&esp;&esp;虽不知道此人是走了谁的后门,拿到这样珍贵的推荐令,但有着这个,入学就没有问题。

&esp;&esp;二人都是高官子弟,出身名门,并不认识这少年,在惊讶之余,就更是默默牢记在心了。

&esp;&esp;而邵思森油然产生一种羡慕,按着流程给苏子籍入学,一一填写学籍,填到过半时,随口就问:“有没有功名?”

&esp;&esp;看这年纪,十六七岁的样子,大概中过童生?

&esp;&esp;就听着苏子籍回答:“举人!”

&esp;&esp;“诶?”邵思森本来连连点头记录,听了这话,身子一动,笔上墨水差点污了纸面,幸亏手脚敏捷,用手接住了。

&esp;&esp;“学弟,这可玩笑开不得!”邵思森怔了一下,有些不快,看不得学弟乱说,苦口婆心的劝着:“这是太学,虽是学府,更是学官云集之地。”

&esp;&esp;“万万不得妄言。”

&esp;&esp;“邵兄,我真不是开玩笑。”

&esp;&esp;邵思森话还没有说完,就见苏子籍把一张文纸递了过去。

&esp;&esp;“广陵省解元?”邵思森看了一眼,真正吃了一惊,倒噎一口冷气,太学最要紧的是免考参与会试,你都是举人了,还凑什么热闹和学弟们争夺名额?

&esp;&esp;深深看了一眼,邵思森笑容淡去,面孔没有了表情,公事公办了:“有此推荐令,按规矩,你可直接进上舍,可住一处三屋独门小院,饮食住宿皆免费,拿着这钥匙与凭证,现在就可入内,哦,对了,你带着家眷或仆从也可跟着住下,但太学只会再付一人花销,超过一人就要自付了。”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